龙 龙晨 研发工程师 注册 2007-05-11 帖子 1,491 反馈 87 积分 2,879 QQ 304065659 2007-12-12 #1 日前,我一朋友在杭州工地,按着胶粉料:颗粒:水=30kg:200L:32kg;杭州检测说看试块就不会过. 他说他们全是按胶粉料:颗粒=5kg:500g检测,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检测. 我一听倒笑话了,按胶粉料:颗粒=5kg:500g的配比,至少胶粉料:颗粒在1kg:8L的配比了.这个强度几乎很难通过的. 不知大家怎么看??
日前,我一朋友在杭州工地,按着胶粉料:颗粒:水=30kg:200L:32kg;杭州检测说看试块就不会过. 他说他们全是按胶粉料:颗粒=5kg:500g检测,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检测. 我一听倒笑话了,按胶粉料:颗粒=5kg:500g的配比,至少胶粉料:颗粒在1kg:8L的配比了.这个强度几乎很难通过的. 不知大家怎么看??
P panda0395 配方师 注册 2006-12-09 帖子 218 解答 1 反馈 123 积分 5,180 QQ 86630026 2007-12-12 #2 呵呵 浙江是比较怪的 检测强度和检测赶密度导热系数可以配不同的样,我记得原来检测时检测抗风压是用的1:2的,检测干密度和导热系数是用1:6的 ..
树香云 配方师 武林高手 新人进步徽章 原创先锋徽章 特殊贡献徽章 注册 2007-11-27 帖子 653 反馈 109 积分 1,393 QQ 775803870 2007-12-13 #3 "panda0395 发表: 呵呵 浙江是比较怪的 检测强度和检测赶密度导热系数可以配不同的样,我记得原来检测时检测抗风压是用的1:2的,检测干密度和导热系数是用1:6的 .. 点击展开... 我是浙江的,也不是的这样的,也许检测做假哪里都有不仅浙江的,不过我们在工地确实做过25:200的比列;但检测还是比列要低一点。现在比列我们正常还是按25:180施工。
"panda0395 发表: 呵呵 浙江是比较怪的 检测强度和检测赶密度导热系数可以配不同的样,我记得原来检测时检测抗风压是用的1:2的,检测干密度和导热系数是用1:6的 .. 点击展开... 我是浙江的,也不是的这样的,也许检测做假哪里都有不仅浙江的,不过我们在工地确实做过25:200的比列;但检测还是比列要低一点。现在比列我们正常还是按25:180施工。
龙 龙晨 研发工程师 注册 2007-05-11 帖子 1,491 反馈 87 积分 2,879 QQ 304065659 2007-12-13 #4 以前送样的都是25:200L的比列不过强度不够,后来很多厂家改28或30或35:200L的比列了.强度有提高,导热系数也可以过.没有谁规定25:200L的比列,只是振利是这样而已,那浙江也不能认为只有这样比例才合格啊!
以前送样的都是25:200L的比列不过强度不够,后来很多厂家改28或30或35:200L的比列了.强度有提高,导热系数也可以过.没有谁规定25:200L的比列,只是振利是这样而已,那浙江也不能认为只有这样比例才合格啊!
凯旋 论坛义工 管理成员 版主 终身成就徽章 管理组 新人进步徽章 原创先锋徽章 特殊贡献徽章 武林高手 江湖大侠 世外高人 后起之秀 武林新丁 注册 2006-09-29 帖子 19,128 解答 114 反馈 9,703 积分 68,925 2007-12-13 #5 现在检测的也是一枝半解 上次在安徽遇到一下,检测灌浆料,说我的灌浆料搅不开,我纳闷呢,后来仔细了解才知道,他们没有机械搅拌,呵呵
D dupfzhb 初级工程师 新人进步徽章 后起之秀 武林新丁 注册 2007-06-08 帖子 153 反馈 36 积分 749 2007-12-13 #6 可悲啊!强度够,干密度超标,干密度够,强度超标,颗粒系统的致命弱点.低水平发展阶段的产品!该抛弃了!
idreamy 配方老妖 注册 2007-06-18 帖子 794 反馈 82 积分 1,288 QQ 10844023 2007-12-14 #7 颗粒是个好产品,but很多厂家没有用心做,检测部门对保温砂浆检测也是一知半解,再加上158标准本身的硬伤。所以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G golden200099 见习生 注册 2007-06-15 帖子 26 反馈 0 积分 27 2007-12-25 #8 配比 检测单位是根据厂家提供的配比来制作试样的。 一般厂家颗粒浆料的配比是1kg:7~8L,7L居多! 颗粒少了,导热系数就困难了;多了,强度就够呛。 检测单位和生产单位作假,这个很头疼!
idreamy 配方老妖 注册 2007-06-18 帖子 794 反馈 82 积分 1,288 QQ 10844023 2007-12-25 #9 "golden200099 发表: 检测单位是根据厂家提供的配比来制作试样的。 一般厂家颗粒浆料的配比是1kg:7~8L,7L居多! 颗粒少了,导热系数就困难了;多了,强度就够呛。 检测单位和生产单位作假,这个很头疼! 点击展开... 1kg:7L是比较理想的。
"golden200099 发表: 检测单位是根据厂家提供的配比来制作试样的。 一般厂家颗粒浆料的配比是1kg:7~8L,7L居多! 颗粒少了,导热系数就困难了;多了,强度就够呛。 检测单位和生产单位作假,这个很头疼! 点击展开... 1kg:7L是比较理想的。
M mucao 试验员 新人进步徽章 武林新丁 注册 2007-03-01 帖子 174 反馈 15 积分 350 2008-01-12 #11 浙江的问题应该是个普遍问题,而且要求送检,不是抽检。建筑业好像都是有这个问题。
F flyin_sea 初级工程师 管理成员 版主 管理组 新人进步徽章 原创先锋徽章 后起之秀 武林新丁 注册 2007-08-31 帖子 409 反馈 29 积分 1,222 2008-01-14 #12 抽检是有的,但是要有一定的资质,并不是任何检测机构都可以做,另外除了政策规定的抽样检查,如果你觉得必要,还可以委托抽样,但是一定要找对检测机构!
李 李哥 见习生 注册 2008-03-30 帖子 6 反馈 0 积分 20 2008-03-30 #13 "mucao 发表: 浙江的问题应该是个普遍问题,而且要求送检,不是抽检。建筑业好像都是有这个问题。 点击展开... 检测单位只要求送检就可以了,抽检是工地上监理做的事情了呀.
F flyin_sea 初级工程师 管理成员 版主 管理组 新人进步徽章 原创先锋徽章 后起之秀 武林新丁 注册 2007-08-31 帖子 409 反馈 29 积分 1,222 2008-04-17 #15 还有一个情况,现在把检测的权力都下放了,检测的机构(现在还能称“机构”吗??)多了,甚至成为了私人的性质,必然导致竞争的产生,那么跑量就是必然的趋势,如此“质量控制”的目的还能保证吗? 个人觉得还是政策导向存在误区!
还有一个情况,现在把检测的权力都下放了,检测的机构(现在还能称“机构”吗??)多了,甚至成为了私人的性质,必然导致竞争的产生,那么跑量就是必然的趋势,如此“质量控制”的目的还能保证吗? 个人觉得还是政策导向存在误区!
龙 龙晨 研发工程师 注册 2007-05-11 帖子 1,491 反馈 87 积分 2,879 QQ 304065659 2008-04-18 #16 现在检测要求送做好的样块去检测,真不知制定标准的专家是怎么想,也许意愿太好。自己做好的样块去检测,能不合格吗?
F flyin_sea 初级工程师 管理成员 版主 管理组 新人进步徽章 原创先锋徽章 后起之秀 武林新丁 注册 2007-08-31 帖子 409 反馈 29 积分 1,222 2008-04-21 #17 "龙晨 发表: 现在检测要求送做好的样块去检测,真不知制定标准的专家是怎么想,也许意愿太好。自己做好的样块去检测,能不合格吗? 点击展开... 50411的出发点是好的,本意是要求现场施工时成型同条件试件,这样可以检测你施工是否符合规范,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 但是呢,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出现了龙兄所说的这个情况了。
"龙晨 发表: 现在检测要求送做好的样块去检测,真不知制定标准的专家是怎么想,也许意愿太好。自己做好的样块去检测,能不合格吗? 点击展开... 50411的出发点是好的,本意是要求现场施工时成型同条件试件,这样可以检测你施工是否符合规范,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 但是呢,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出现了龙兄所说的这个情况了。
F flyin_sea 初级工程师 管理成员 版主 管理组 新人进步徽章 原创先锋徽章 后起之秀 武林新丁 注册 2007-08-31 帖子 409 反馈 29 积分 1,222 2008-04-21 #18 "李哥 发表: 检测单位只要求送检就可以了,抽检是工地上监理做的事情了呀. 点击展开... 更正:监理负责工地复验 抽检是由监督机构控制,比如质监总站什么的。
C cwj7215 试验员 注册 2008-12-18 帖子 46 反馈 8 积分 165 2009-03-06 #20 "flyin_sea 发表: 还有一个情况,现在把检测的权力都下放了,检测的机构(现在还能称“机构”吗??)多了,甚至成为了私人的性质,必然导致竞争的产生,那么跑量就是必然的趋势,如此“质量控制”的目的还能保证吗? 个人觉得还是政策导向存在误区! 点击展开... 作为检测机构即有行政权力,而作为企业又要考虑效益,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
"flyin_sea 发表: 还有一个情况,现在把检测的权力都下放了,检测的机构(现在还能称“机构”吗??)多了,甚至成为了私人的性质,必然导致竞争的产生,那么跑量就是必然的趋势,如此“质量控制”的目的还能保证吗? 个人觉得还是政策导向存在误区! 点击展开... 作为检测机构即有行政权力,而作为企业又要考虑效益,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