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拌砂浆目前在广州发展的比较好,其它地区可能不如干粉砂浆发展的好,不过近年来内地湿拌砂浆有逆袭的趋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湿拌砂浆之所以在广州发展得那么迅速其实和广州的河砂资源密不可分的,河砂做湿拌砂浆是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河砂本身含水,湿拌不需要烘干,节省了烘干费;第二,南方地区河流多,河砂资源多,开采成本低,见过好多湿拌砂浆站都建在河边或江边,直接从河里抽砂子进砂库,砂子过一道6~8mm的粗筛就可以用了;第三,相对于机制砂来讲,湿河沙本身是饱和水,相对于烘干砂在砂浆中不会再二次吸水,从而造成砂浆干缩过快。
为什么湿拌砂浆厂倾向于超缓凝呢?
众所周知,砂浆是不同于混凝土的,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直接泵车浇筑,施工周期短;而湿拌砂浆运送到工地,在短时间内用完几乎是很难办到的(除非机械化施工效率提升),而一般砂浆的开放时间也只有4~6小时,怎麽办呢?只能加入缓凝剂来延长开放时间。我想,最开始大家应该还是很慎重的,对缓凝剂加多了会不会对砂浆质量有影响都存在很大疑问,需要经过大量系统的试验来论证,所以最开始的开放时间可能也不超过12个小时,短途少量运输到工地使用,不够了再补料,这样既增加了运输成本,又增大了调度的难度,相对于干粉砂浆的大量运输和随拌随用,湿拌确实没有什么优势。然而随着研发人员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开放时间逐渐变长,可以做到24小时甚至更长,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和调度的难度,在工地也修建了专门存储砂浆的池子,对于工地来讲,也不必担心砂浆凝固报废而在短时间内集合大批工人来搞突击抹灰了。
任何单一的技术发明作为个体来讲只能称之为技术元,它需要和更多的技术相对接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或者说需要其它技术的支撑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比如一个弹簧,躺在试验室里就是个弹簧而已,应用到汽车减震系统里还需要机械杠杆系统的支持,干粉砂浆其实也是如此,从工厂混合出来只能算是半成品,还需要借助干粉罐车的运输,工地移动筒仓的存储,工人加水搅拌,最后经过标准的施工和养护硬化后才能算是成品,这个过程中,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这就好象人身上的器官一样,功能各异,却又相互依存,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
代偿原理。在一个正常的体系里,一个功能一旦弱化了,要想这个体系运转正常,就需要用其它功能的加强来弥补。比如一个人失去了双手,那么这个人势必灵活他的双脚,我们常常看到这样身残志坚的人可以用脚来做洗衣做饭,甚至写字画画;又比如摘除了一个肾的人,他的另一个肾为了保持正常的代谢就会变得又肥又大。湿拌砂浆也是一个体系,它和干粉砂浆一样,也要经历运输/存储和施工,但是目前看来,这个系统中湿拌砂浆的存储是比不上干粉砂浆的,做的好一点的工地会修建专门的存储池,底部和四周做防水处理,上部做覆盖,为得是防止砂浆的水分三是过多而导致稠度下降;差点的工地用砖头搭一下四周,中间铺上塑料布,砂浆来了直接倒上去,表面也不做覆盖,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还有的工地把砂浆送到楼层上就直接倒在地板上,搞得到处都是,地面势必吸走砂浆里的水导致开放时间缩短,这种情况下工人会二次加水搅拌,对砂浆质量造成隐患。存储做不好,根据代偿原理,势必要求砂浆在开放时间上要加强,目前一些企业甚至要求做到48小时的开放时间,原因很简单:工地提供不了可靠的砂浆存储环境。
然而,超缓凝的砂浆就真的没有问题吗?至少目前看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践来论证,就算短期内看来没问题,也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在这里还是提醒做广大湿拌砂浆企业,要多做试验,多观察,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湿拌砂浆之所以在广州发展得那么迅速其实和广州的河砂资源密不可分的,河砂做湿拌砂浆是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河砂本身含水,湿拌不需要烘干,节省了烘干费;第二,南方地区河流多,河砂资源多,开采成本低,见过好多湿拌砂浆站都建在河边或江边,直接从河里抽砂子进砂库,砂子过一道6~8mm的粗筛就可以用了;第三,相对于机制砂来讲,湿河沙本身是饱和水,相对于烘干砂在砂浆中不会再二次吸水,从而造成砂浆干缩过快。
为什么湿拌砂浆厂倾向于超缓凝呢?
众所周知,砂浆是不同于混凝土的,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直接泵车浇筑,施工周期短;而湿拌砂浆运送到工地,在短时间内用完几乎是很难办到的(除非机械化施工效率提升),而一般砂浆的开放时间也只有4~6小时,怎麽办呢?只能加入缓凝剂来延长开放时间。我想,最开始大家应该还是很慎重的,对缓凝剂加多了会不会对砂浆质量有影响都存在很大疑问,需要经过大量系统的试验来论证,所以最开始的开放时间可能也不超过12个小时,短途少量运输到工地使用,不够了再补料,这样既增加了运输成本,又增大了调度的难度,相对于干粉砂浆的大量运输和随拌随用,湿拌确实没有什么优势。然而随着研发人员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开放时间逐渐变长,可以做到24小时甚至更长,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和调度的难度,在工地也修建了专门存储砂浆的池子,对于工地来讲,也不必担心砂浆凝固报废而在短时间内集合大批工人来搞突击抹灰了。
任何单一的技术发明作为个体来讲只能称之为技术元,它需要和更多的技术相对接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或者说需要其它技术的支撑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比如一个弹簧,躺在试验室里就是个弹簧而已,应用到汽车减震系统里还需要机械杠杆系统的支持,干粉砂浆其实也是如此,从工厂混合出来只能算是半成品,还需要借助干粉罐车的运输,工地移动筒仓的存储,工人加水搅拌,最后经过标准的施工和养护硬化后才能算是成品,这个过程中,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这就好象人身上的器官一样,功能各异,却又相互依存,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
代偿原理。在一个正常的体系里,一个功能一旦弱化了,要想这个体系运转正常,就需要用其它功能的加强来弥补。比如一个人失去了双手,那么这个人势必灵活他的双脚,我们常常看到这样身残志坚的人可以用脚来做洗衣做饭,甚至写字画画;又比如摘除了一个肾的人,他的另一个肾为了保持正常的代谢就会变得又肥又大。湿拌砂浆也是一个体系,它和干粉砂浆一样,也要经历运输/存储和施工,但是目前看来,这个系统中湿拌砂浆的存储是比不上干粉砂浆的,做的好一点的工地会修建专门的存储池,底部和四周做防水处理,上部做覆盖,为得是防止砂浆的水分三是过多而导致稠度下降;差点的工地用砖头搭一下四周,中间铺上塑料布,砂浆来了直接倒上去,表面也不做覆盖,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还有的工地把砂浆送到楼层上就直接倒在地板上,搞得到处都是,地面势必吸走砂浆里的水导致开放时间缩短,这种情况下工人会二次加水搅拌,对砂浆质量造成隐患。存储做不好,根据代偿原理,势必要求砂浆在开放时间上要加强,目前一些企业甚至要求做到48小时的开放时间,原因很简单:工地提供不了可靠的砂浆存储环境。
然而,超缓凝的砂浆就真的没有问题吗?至少目前看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践来论证,就算短期内看来没问题,也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在这里还是提醒做广大湿拌砂浆企业,要多做试验,多观察,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