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量大面广。据不完全统计,仅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就有大约35亿m“需要和值得节能改造。这些建筑已经建成使用20年一30年,能耗高,居住舒适度差,许多建筑在采暖季室内温度不足10度,同时存在结露霉变、建筑物破损等现象,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很不相应。
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特别是严寒和寒冷地区(也称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节约能源、改善室内热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动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德两国ZF于2005年至2011年合作实施了中德技术合作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在北方采暖地区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能力建设、产业合作、技术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唐山、北京、鸟鲁木弄和太原市对28栋约10万m2既有居住建筑实施了供热计量与建筑节能综合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在鸟鲁木弄、唐山、天津和鹤壁市对约3万栋近2亿m2的既有居住建筑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并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节能改造方案;为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和建筑外保温防火技术标准提供了咨询;对唐山、哈尔滨等6个城市的10个节能改造项目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组织了15批近200名行业管理与技术人员赴欧洲考察培训,学习了解了欧洲的建筑节能政策、工作经验和新技术新产品;在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巡回宣讲活动。这些工作为推动我国开展大规模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提升了能力。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居民家庭、房屋产权单位、供热单位等多个主体,特别是在改造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得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具有许多特殊性。为此,中德双方组织专家,在总结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实际,编写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基本情况调查、居民工作、节能改造设计、节能改造项目费用、节能改造施工、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等7个方面,阐述了综合节能改造前期准备工作的要点,介绍了居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节能改造质量保证的措施建议。本指南可作为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工作手册,也可供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以及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参考。
希望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从事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践,创造性地贯彻并进一步完善《指南》,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特别是严寒和寒冷地区(也称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节约能源、改善室内热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动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德两国ZF于2005年至2011年合作实施了中德技术合作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在北方采暖地区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能力建设、产业合作、技术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唐山、北京、鸟鲁木弄和太原市对28栋约10万m2既有居住建筑实施了供热计量与建筑节能综合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在鸟鲁木弄、唐山、天津和鹤壁市对约3万栋近2亿m2的既有居住建筑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并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节能改造方案;为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和建筑外保温防火技术标准提供了咨询;对唐山、哈尔滨等6个城市的10个节能改造项目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组织了15批近200名行业管理与技术人员赴欧洲考察培训,学习了解了欧洲的建筑节能政策、工作经验和新技术新产品;在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巡回宣讲活动。这些工作为推动我国开展大规模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提升了能力。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居民家庭、房屋产权单位、供热单位等多个主体,特别是在改造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得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具有许多特殊性。为此,中德双方组织专家,在总结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实际,编写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基本情况调查、居民工作、节能改造设计、节能改造项目费用、节能改造施工、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等7个方面,阐述了综合节能改造前期准备工作的要点,介绍了居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节能改造质量保证的措施建议。本指南可作为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工作手册,也可供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以及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参考。
希望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从事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践,创造性地贯彻并进一步完善《指南》,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